DIY組裝電腦嗎?來看看挨踢路人甲組裝兩台的想法與見解
挨踢路人甲算是資訊的老兵(就是LKK),從國中開始自組DIY電腦,一開始講求擴充性,越用越大台,但發覺還沒來得及擴充就大升級硬體設備,不然就換機。接著機殼就越買越小,後來ITX主機板逐漸嶄露平價的親和力,也組裝一台迷你的HTPC擺在客廳播放HD影片。網路的興起,慢慢地不再講求單機的高效能,加上雲端服務與虛擬主機的流行,桌機的效能並非決定一切,有閒錢當然攻頂不用考慮CP值,沒錢就要花在刀口上,這次換自己的工作機與小孩的遊戲機,CP值並非萬靈丹,除非你一次到位,所以不必太要求未來的擴充性,規格汰換是很快的,以自己目前的需求才是重點,來看看筆者挑選主機板、CPU與機殼的見解。
用 Telegram 訂閱【挨踢路人甲】最新文章:https://t.me/itwshare
網路的興起,對於個人的環境來說,單機的高效能似乎不是最佳的方案,畢竟目前的網路、硬碟效能,不是單單追求最高效能的CPU就能解決,筆者家中的Synology NAS、虛擬主機都是牽涉到網路的傳輸,因此將PC桌機的2.5Gb網卡納入基本要求,甚至想將部分預算挪至10Gb網卡與網路交換器上,讓效能提升整個環境,不是單點的高效能。
學生時代有玩超頻,工作後講求機器的穩定性,唯一可超頻的Z690超頻已經吸引不了我,雖然擴充介面數量和裝置支援性最多,但對我來說剩下唯一的優勢就是PCIe 4.0/PCIe 3.0通道數有12/16,看來看去,Z690太貴,加上已經不玩超頻,Intel 600系列的晶片有Z690、H670、B660與H610,大概蠻多人都搞不清其差異,下圖是官方的的規格說明,對我來說,覺得B660晶片很適合夠用。
情境一 : 小孩子的電競電腦
電競電腦一定要頂級配備嗎?有閒錢再貴都無所謂,口袋不深的人只好講求CP值,不過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CP值也要看狀況。目前DDR5的價位居高不下,且效能也非一枝獨秀,考量筆者還有DDR4記憶體,所以選擇DDR4版本的B660主機板搭配Intel i5-12500 中央處理器,目前DDR4的價格便宜,無疑極具性價比。
雖然CPU是主宰整個電腦的靈魂中心,越快絕對是越好,不過目前CPU幾乎都是過剩,會用滿用飽的機會不多,因為各種通道都會有瓶頸,彼此的匹配都要高檔才能完全發揮,真的很燒錢,學生飯來張口,茶來伸手的人,那會知道出去賺錢難啊!除非要玩的遊戲都是頂級的,或處理一些特別的轉檔與運算動作,不然 Intel Core i5-12500這個中階效能還是相當香的,核心/執行緒:6 / 12 ,時脈速度:3.00 GHz-4.60 GHz,搭配不錯的顯示卡,足夠了應付大部分的遊戲。
若你賣場搜尋一下B660晶片,除了DDR4與DDR5版本外,當中的規格差異不小,價格當然隨之起伏,從3000~6000元不等,以技嘉 B660M GAMING DDR4 主機板為例,價格3000初頭可以買到,支援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、高速2.5 GbE乙太網路、兩組PCIe 4.0 x4超高速M.2插槽、1組PCIe 4.0 x16 slot插槽與1組PCIe 3.0 x1插槽,符合我的基本的要求。
因為SATA SSD逐漸過時,M.2 SSD是主要儲存介面,兩組PCIe 4.0 x4超高速M.2插槽設計應該足夠。
硬碟是之前購入測試的WD_Black SN750 SE NVMe SSD,採用Phison PS5019-E19控制器,支援PCIe Gen4x4傳輸介面,DRAMless 無緩衝記憶體的設計,但可利用 Host Memory Buffer 使用系統主記憶體作為緩衝,雖然速度只有PCIe Gen 3.0等級,感覺是掛羊皮賣狗肉,但給了5年的有限保固,至少放心不少,M.2 SSD的選購也是學問一大堆,可以參考「一分錢一分貨,如何選擇 M.2 NVMe PCIe SSD 固態硬碟」一文。
顯示卡使用有光追的GeForce RTX 2060 VENTUS 6G OC,當然並非高階顯卡,但效能還可以,就價格不漂亮,急著用也是沒辦法的事。
[the_ad id=”5115″]
筆者小孩不會裝兩片顯示卡(因為出錢的是老爸),所以一組PCIe 4.0 x16 slot插槽的主機板夠用。
裝上電競的機殼與550W的電源供應器,空間大散熱好,配原本的23吋1080P螢幕即可完成開機,屆時要換電競螢幕也足以應付。
情境二 : 我的工作機
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想要升級一台PC桌機要運作所有的系統與備份不難,錢砸下去就可以。LKK的我已過了遊戲瘋狂的年齡,加上繁雜的MIS工作,已非單純桌機就能滿足自己的環境,網路設備、寬頻、NAS、WiFi、周邊外接裝置等也都是要滿足需求才行。
B660晶片相較於Z690,在功能與規格上刪減了一些,不過同樣是B660晶片的主機板,價差好像也差異不小,魔鬼藏在細節裡,不管是660系列的哪個晶片,有晶片支援的規格不一定會出現在主機板上,因為廠商能省則省,且相同的晶片的主機板也會有不同子版本的規格,價格就隨之不同,例如B660可支援DDR5與DDR4記憶體,賣場上尋找了一下,還真的不少,又如B660有支援USB 3.2 Gen2x2,但有的主機板卻沒有,所以選擇晶片是大原則,但還是要看主機板是否有做上去,當然價格應該是指標,所以挑上了華碩 TUF GAMING B660M-PLUS WIFI D4 主機板。
[the_ad id=”4707″]
基本上對我而言,雲端的虛擬機器越來越吃重,能將CPU發揮的淋漓盡致的應用工作不多,Intel Core i5-12500雖屬中階效能,核心/執行緒:6 / 12 ,時脈速度:3.00 GHz-4.60 GHz,足夠了應付大部分的工作,追求在高也會卡在網路或其他的瓶頸上,所以暫時先把錢投資在10Gb的網路環境上較實際。
同樣B660晶片,價格上差異不少,筆者需要大量的記憶體,所以需要4 x DIMM記憶體插槽,加上要有USB 3.2 Gen 2×2 (1 x USB Type-C)的20 Gbps 背板連接埠,前面板也需要Type-C的連接埠,兩個PCIe x16插槽(因為筆者要裝顯示卡與10G網卡),看來看去,直接攻頂Z690晶片主機板是不錯的選擇,每個人的看法與環境不同,以往的個人經驗,再多的規格還是會用不上,加上身的工作性質,差不多兩年就會重組新機器,雖然沒差多少錢,但還是以目前需求的功能選購,剛好跟風到中華電信光世代1099之亂贈速WiFi 6分享器,最後還是鍾情於華碩 TUF GAMING B660M-PLUS WIFI D4 主機板。
筆者經常玩一些電腦相關組件,雲端流行後,已經很久沒有碰隨身碟了,因為速度太慢了,最近玩起M.2 NVMe SSD外接盒,USB 3.2 Gen 2的10G當然是基本的,想要告高速度的20G的USB 3.2 Gen2x2,但即使是攻頂買Z690晶片主機板,也不是所以主機板都有,了解自己的需求買對最重要,華碩 TUF GAMING B660M-PLUS WIFI D4 主機板除了背板有USB 3.2 Gen2x2外,前面板也支援USB 3.2 Gen 1 Type-C喔!
PNY CS2140是之前筆者特價不到2000台幣購買的,正好派上用場,為NVMe PCIe Gen4x4,速度為讀寫 3600/3200 MB/s,先撐著用。筆者喜歡這主機板的M.2的卡榫鎖定方式,不像之前的特殊小螺絲,每次拆卸不小心就掉了,很麻煩的。
[the_ad id=”5115″]
至於機殼的挑選,筆者個工作室很小只有一個電腦桌,要當說書桌外,還要NAS、Switch與一些有的沒的,本想以ITX主機板為主,但選擇性很少,加上ITX機殼對顯卡不友善,且散熱也是一個問題,所以才會挑M-ATX主機板,因此選購機殼當然也要小巧化,這次看上了FSP 全漢 CST350 PLUS Micro ATX電腦機殼,尺寸僅有391x185x303mm大小,支援ATX與SFX尺寸的電源供應器,重點前方又有USB 3.1 Type-C Gen2。
裝過不少品牌的電腦機殼,還頭一次看到有小零件工具盒,這點我打滿分。
由於小巧的體積可以裝到M-ATX主機板與ATX電源,老實說,為了裝入主機板,還得拆下上、下、左、右與前方面板,簡直是大工程,不過大都是無螺絲卡榫,對於常常需要DIY換零件的我,還蠻方便的。
這小機殼的確不好裝,應該說很不順手,有點要注意,雖然顯示卡可以安裝到320mm,不過不建議,因為太靠近電源的排線,不好整線,挑240-260mm顯卡較佳。
[the_ad id=”4707″]
筆者不喜歡將主機放在桌面下,組裝完成後放在23吋螢幕旁既美觀有小巧,一台符合自己需求的電腦就這樣呱呱落地了,美美的外觀與不錯的效能,機殼挑選可是花我相當多時間,每個人對體積的大小要求各有所好,想要考慮到零件的通用性,又要小巧玲瓏美觀與價格便宜,總之沒有最好與最強的電腦,只有符合自己想要的電腦才是最重要。
- 人生第一次購買 Apple AirPods Pro 開箱、評測與感想
- ATECH 9in1 職人工具筆,隨時輕鬆應付日常瑣碎事
- Xiaomi Pad 5 值得買嗎? Xiaomi 靈感觸控筆可以取紙本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