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天,我們一起在台灣歷史博物館的相遇
▼走入「鉅變與新秩序」單元時,派出所的建築物即映入眼簾,大概就了解此單元是以日本殖民地統治下的台灣主軸介紹吧!日本統治下的台灣,其實有褒也有貶,此時期的臺灣社會環境改變也導致了民族主義的萌芽。
▼小孩的舉動讓我相當訝異!此年紀應該不懂什麼是殖民地、國仇家恨吧!很難想像天真活潑的小孩內心的世界。
▼日本末期的統治,感覺由殖民地方式漸漸的轉型,不管市政、都市規劃等都是國家政策的角度發展,台灣目前許的的都市規劃都還沿用日據時代的規劃藍圖哦!透過街景的復原,雜貨店、和服店、照相館、咖啡廳及診所的模型,讓參觀者體驗日本時代的都市生活。
▼戰後日本殖民者離開,接下來是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年代,社會多元轉型,到邁向民主社會的歷程,看到早期扁擔豆花桶有似曾相似的模糊印象,好想很小時看過人家以木桶或鋁桶盛裝豆花,再與小餐桌工具箱,靠搭配一根扁擔就上街喊賣,7、8年級生很難體會這一幕,大概豆花妹比較吸引人吧!
▼這裡也有展示當時盛行的交通工具,如摩托車、腳踏車與三輪車等
▼社會的進步已開始有娛樂性的發展,當時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部相當轟動的影劇,現在換成美麗果與可樂會碰出怎樣的火花呢?
▼「光電雲牆」由經濟部能源局補助建置,是國內經典的光電發電設施之一,是歷史博物館外的另一大特色。前方有個雲天廣場與水舞台,其設計取自「鯤鯓」意象,讓參觀者走進本館時,彷彿看見海天之際浮起的小島,感受到臺灣豐富的地景樣貌(官網說明),可能我缺乏藝術氣息,一直沒有感受到這樣的地景樣貌。
▼走出館外,那個一大片的太陽能板別具特色,這一大片的太陽能板被命名為「光電雲牆」,由經濟部能源局補助建置,是國內經典的光電發電設施之一,也是本館極具代表性的醒目指標,走在「光電雲牆」後的步道,感受一下太陽能板高科技背後玄機,不過怎麼看還是看不懂,基於環保意識的抬頭,還真要鼓勵一下。
▼由官網上得知雲牆共由1,755片板面組合而成,含1,350片太陽能光電板,405片鋼印玻璃,在背後的廊道上就可以感覺其壯觀。
▼在「光電雲牆」背後的廊道悠哉的閒逛,感覺相當舒服,下圖是走到尾端往博物館照去的一景,館前的排隊的人潮仍不退,不知是否會與我們的情況一樣領票重排一次呢?
▼在1,755片板面組合的同時,也特別組合成本館的英文字樣「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」,有別於一般太陽能整齊排列方式,增添多創意與藝術氣息,而且博物館的部分電力也是由此
「光電雲牆」提供。
▼臺灣島及鄰近離島嶼上有著多元的物種和多樣的生態系,深深影響不同世代人民的生活。臺史博園區中有10公頃為綠地、滯洪池,為了讓觀眾從臺灣歷史公園發現到自然的、多元的、歷史的臺灣,本館透過塑造多變地貌、廣植臺灣鄉土或原生種植物方式,以低干擾、低維護的方式保育生態環境,涵養多種物種(官網說明)。
▼下圖是忘憂湖與友情湖的牽手橋,這兩座總滯洪量達6000立方公尺的滯洪池,為以生態工法建置的人工溼地生態池;多物種、低維護的埤塘,不但具有防災滯洪的功用,更是留鳥與候鳥的樂園,民眾認識臺灣自然生態與原生物種的自然保育休憩區(官方網站說明)。
▼肚子咕嚕咕嚕地叫,雖然博物館外的風景宜人,不過還是先解決民生問題為優先,再見了「台灣歷史博物館」,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排隊的慘痛經驗。
▼如官網所說的,台灣歷史博物館衷心期許一座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,期許集合社會各界的力量,共同締造一座持續成長茁壯的博物館,磐石永固,榮耀臺灣,就讓我們回味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動畫。